您好,欢迎访厦门商标网! 移动应用 微信关注 联系我们 联系客服

国内新闻
非遗在身边 | 耳聋伯元宵:百大哥字号的传承与创新(2)
发表于 2021年04月08日 浏览: 来源:互联网
文章导读:第二代传人林桂芳生于1908年,外号耳聋伯,15岁时创建品牌;1955年,耳聋伯元宵并入福州市食品公司,林桂芳成为主要技能员,专业指导料棵类食品出产...

  第二代传人林桂芳生于1908年,外号耳聋伯,15岁时创建品牌;1955年,耳聋伯元宵并入福州市食品公司,林桂芳成为主要技能员,专业指导料棵类食品出产;1966年,林桂芳告退回家,规复加工元宵丸并沿街叫卖至1978年;改良开放后,72岁的林桂芳向工商局申请创办耳聋伯元宵丸小吃店。

  1980年,儿子林英德以耳聋伯元宵武艺第三代传承人的身份接办。

  为担保耳聋伯元宵武艺不丢失,林英德于2011年传给了1985年出生的第四代传承人林威。

  爷爷林桂芳与奶奶郑依秋和年幼的林威在一起

  连年来,耳聋伯元宵先后入选省级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,在林炳祥创建之初,并无门店,均是走街串巷挑担卖,传到林英德的父亲,就是人称“耳聋伯”的林桂芳时,,他因时常跟从闽剧戏班子“行走江湖”上头唱戏,下面摆摊卖元宵,元宵逐渐声名远播,生意红火。

  小小一颗元宵,为何可以或许传承百年,并吸引如此多的食客慕名而来?

  在和元宵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林英德看来,没有“一丝不苟,字斟句酌,一以贯之”的工匠精力,是不行能做到的。

  老食客都知道,“耳聋伯元宵”之所以名不虚传,原因有两点:一是外皮有嚼劲、不黏牙;二是皮肉疏散,有“脱核感”,汤汁具有酱香味道。

  “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难。”林英德说,这就从食材和手艺两方面见真功了。

  据先容,耳聋伯元宵的选材配料方面以肉为馅,必需采购当天现杀的猪后腿肉,肥瘦各半,剔除筋后手工剁肉,经调配后制成咸式肉馅。

  同时,选用上等的糯米磨成米浆建造外皮,揉搓的力道与手法一旦稍有闪失,进口的口感就会大打折扣。

  林英德

  “揉制工艺的要害在于糯米、粳米配搭适当,米粞太软,元宵丸一煮就不成丸了,太硬则不爽口。所以,米细磨,粞揉透,是元宵丸进口不粘齿的要害,必需将工匠精力发挥到极致。”林英德一边演示一边说。

  “我父亲那一代,破晓两三点就爬起来浸米,归去休息几个小时,五六点回复来用石磨磨米浆……”林英德滚滚不停,“挑馅料的筷子还要用象牙筷,这样不容易断折,韧性好。”

  从林炳祥到林桂芳,从林英德到林威,耳聋伯元宵历经四代接续,食料、手艺一如既往,味道自然也就保持下来了。

  “像我的孙子也是这样,他不懂事,但一来到店里就搓着米浆玩,搓着搓着,说不定哪天就能担任家业了。这就证明耳濡目染中,其实已经酝酿着传承。”林英德笑着说。

  林英德曾写过一幅春联:“风雨传承百年美食 弘扬奉献文化遗产”,他以为有义务将这份武艺一代一代传承下去。为此,只要有时间和时机,他就和家人一起去图书馆、学校、展会等地展示元宵建造武艺,并乐此不疲。

  林威带着儿子林君浩和女儿林妍汐,介入元宵建造武艺展示勾当

  创新

  相信品牌缔造代价

  不做“好景不常”的“网红”

  对比“50后”父亲,“85后”林威妆扮入时,经心打理的发型,配着潮牌衣饰,从外表上一点都看不出来是做元宵的传统手艺人。

  事实上,接过父亲“接力棒”的林威支持恪守本源的同时,开展一系列创新实验。

  林英德与林威父子

(文章编辑:zsmia)
上一篇:针对闯红灯等交通违法行为 福州交警上门通报累计超百场
最新文章
猜你喜欢
栏目导航
浏览排行
Copyright © 2002-2022 厦门商标网 版权所有 Power 厦门公司注册 备案号:粤ICP备16029456号-1 技术支持:涂图网络
 
厦门商标网
QQ在线咨询
客服咨询